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林晓枫名师公工作室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7-04-17 15:12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节教学为例 福建省福州三中 林晓枫 [内容提要]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模块《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节与“竞选班长”班会活动课整合的教学实践为例,从寻找生活切入口、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和落实课堂中生活化教学形式等三方面对生活化教学实践进行了阐释,同时,在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化教学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广泛搜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以及要以体验为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等三个结论,对构建生活化课堂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 生活化 学科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中,将课本理论观念与现实生活、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支撑构建的课程,具有实践性、生活化的特点。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尝试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已经成为共识。本文拟以《生活与哲学》模块《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节教学为例,谈谈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一、寻找:链接生活的切入口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节的课程标准要求“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应该说,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时常都会面临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学生因年龄与经历所限,未必都有经历。如,贪污腐败等事例,蕴含着许多价值冲突,但远离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中心,学生难以用用正确的价值观对诸如此类的人和事做出判断与选择。因此,链接学生生活,是本节教学设计必须首选的话题。 当代高中生的民主意识强、参与意识普遍较强。开展“竞选班长”活动有一定基础,是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与日常学校生活学习相关。所任教班级学生普遍流露出了想重新改选班长的想法。以“竞选班长”话题,渗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节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用“竞选班长”为小切口来解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大问题,其理由,一是便于通过剖析学生生活中的 “价值冲突”实例,使课堂教学达到让学生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二是竞选活动能够准确反映出参赞同学的价值观导向,同学们可以考察班长侯选人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三是在判断与选择中学生感悟生活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价值所在,形成并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以上三点与本节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竞选班长”就成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的切入口。 二、创设:链接生活的情景问题 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是实施高中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问题和情境必须是平时学生感兴趣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经历的价值冲突实例,如亲子关系,同学交往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等,教师把收集到的素材分成情景题和简述题两组。 (1 创设情景,让选手在角色体验中感受价值冲突(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1、一群中学生在机动车道上骑车与一汽车司机发生争执的视频:如果你是他们同学,恰好路过,见些情景,你会怎么办?为什么? 2、中学生跳集体舞的视频:2008年9月开始,一些学校陆续开始用集体舞代替传统的广播操,如果在你班推广集体舞的过程中,遇到同学、家长的不解与质疑,作为班长,你会怎么办? 3、父子对玩电脑游戏问题发生冲突的视频:在家里,你因玩电脑问题与父母起了冲突,你会怎么处理的? 4 两个同学在教室里考试,甲同学部乙同学答案的视频:如果你是乙同学,当 你的好朋友甲同学向你要答案,你会怎么办? 5 校运会入场式的视频:在校运会入场式方案设计中,假如你的方案与班主任不 一致,甚至有些冲突,你会怎么办? 6 中学生早恋视频:假如,最近发现你的一个异性同学对你有好感,有一天,他 向你表白后,你会怎么处理? (二)设置问题,让选手在思考中作出价值评价 1、请你对“财富、事业、家庭、友谊、荣誉”这些名词,按照你心目中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并说明为什么? 2 你愿意他人夸你是聪明的学生,还是愿意他人赞美你是善良的学生,为什么? 3 如果你是一名班长,你需要选择一名助手,你会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选择? 4 你觉得另外四名参选班长的同学中谁最有当班长的潜力? 为什么? 5 你知道学校的校训是什么?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 6 谈谈对名言“‘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见解。 不论是创设情景还是设置问题,这些价值冲突都来自许多同学的经历,充满着生活趣味性与真实性,这种真实的情境与问题直面选手的价值观,让选手有话说,又能激起全班同学的共鸣。这样,一方面身边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加工者与使用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落实:链接生活的教学形式 当“切入口”与“问题情景”确定后,即进入“落实”的环节,“竞选班长”话题自然以主题班会为载体,这也是联系学生生活的最好教学形式。班会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自主性较强的活动,“竞选班长”的班会有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节的“价值观及价值判断”理论观念引导与支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节教学也借助班会课这种互动活泼的有效方式,让学生以主体角色承担学习任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本节活动课一共设置了“班长竞选”的五个环节。 一是“推荐与展示” 环节,即小组派代表分别对5名班长侯选人进行推荐,初步感受团队的价值标准; 二是“体验与思考”环节,即通过选手对情境问题的回答,让选手与其他同学共同感受并体会价值冲突; 三是“分享与感动” 环节,即通过推荐让选手感动的人或事,感受被推荐者的正确的价值观给我们带来的震憾,也让同学课们了解侯选人的价值取向,为作出正确判断与选择提供依据; 四是“应变与陈述” 环节,即通过同学们与选手互动提问,让价值冲突再一次更加客观形象地呈现在同学面前,并进一步感受候选人的价值观; 五是“判断与选择” 环节,即全班同学对侯选人作出比较、判断与鉴别,进行最后的选择,从而进一步明确一个团队共同的价值追求,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班会课上,学生们的表现异常活跃,他们或认真观察侯选人的表现,或积极参与讨论与评价,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与各小组间的互动也异彩纷呈,当他们运用手中的权利选出自己满意的班长时,全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样,以班长的竞选为线索,五个环节的设置将抽象的关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问题融入到学生日常班级生活中,让同学们实实在在地在“情境—冲突”、“比较—鉴别”中体会“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在我们的身边,并能通过班长竞选的各环节运用所学原理领悟体会一个团体应具有的价值标准;在经历价值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中,作出合乎集体的选择,自觉地将个人与集体结合起来,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学会在价值冲突面前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并选出真正能够符合我们团队标准的班长。 四、启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一个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认识,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从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应特别重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1、生活化教学切入口的寻找: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学是寻找学生的生活还是成人的生活?答案是明显的。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品质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关注高中学生应该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并深化问题。本节教学活动在“竞选班长”这样小课堂中展示出了大社会的“价值冲突与价值判断”,小课堂与大社会就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生活情景问题的创设:教学素材必须是与学生生活相关 本节活动课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内容与形式走进了学生生活的世界。如来自于学生中的诚信与交往问题,这些都是学生们敏感而感兴趣的话题,这些素材一抛出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这样,教学素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相联系,使得书本知识鲜活起来。 教学要联系的生活首先是当前学生正在经历着、体验着的现实日常生活。教师平时通过发掘和积累学生的问题,就可以形成一个创意丰富的资源库。一方面这是因为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多种多样,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创设情境和解决问题时会更有针对性。当然,这样做也并不是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一时的需要,不能把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完全寄托在学生的经验上,学生的生活经历、活动范围和眼界是有限的、易变的,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因此,教学既要始于现实生活,又要超实生活,为构建未来可能的生活服务,生成生活的智慧,发展生活的能力,提高生活的本领,提升生活的品质。 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多地对学生素材进行收集与整理,尽可能多提供各种活动设计,尽可能多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政治、经济、道德尽可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觉得熟悉,易于体悟。 3、生活化教学形式的落实:教学过程应该要以体验为主 “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按照新课程倡导的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学中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探究式、互动式教学转变。这些教学方式以活动为主要载体,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理解、体验、反思等不同方式的整合,让学生在浓厚的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全面建构。 把政治课的教学与班会课结合起来,也就是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生活结合起来,思想与生活结合起来,也就是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个结合途径,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政治课并不空洞只讲理论,而是可以真真实实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就这样,思想有了生活的落脚点;生活也有了思想的引领,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生命的气息。 教学中随着各活动环节的展开,这样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离现实很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社会现实、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回放到生活中去,具体化,鲜活化,形象化,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知识的发现、探索和形成的过程,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这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这一途径中必须消除话语霸权与经验霸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与交流机会,引导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与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与创新精神。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正如罗素所说:“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的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模式之一,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组织 《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2]钟启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3]王攀峰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4]张天宝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