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名师工作室

初中地理|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01-31 18:30

地  

一、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原则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初中地理课程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旨在使学生形成必备的基本地理观念、意识和能力,能够经常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学习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初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三)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关注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等内容。逐步形成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四)建构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着眼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着力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二、课程实施

(一)课程开设

78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为了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对教学顺序不作规定。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授课的顺序。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

(二)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

地球与地球仪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l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了解地球的形状。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树立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1.运用直观教具、课件等媒体,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

2.实例对比古今中外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科学史,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l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1.认识地球仪,记住地轴、赤道、两极。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1.运用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地球仪并记住地轴、赤道、两极。

2.运用直观教具、课件等媒体,帮助学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l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记住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2.掌握二分二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纬度范围及其规律。


1.运用地球仪、课件等等媒体,及生活体验,帮助学生观察、理解地球自转、公转轨道面,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记住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2.运用地球仪、手电筒等媒体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帮助学生掌握二分二至的日期,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及其变化规律。

l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理解地球的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交替;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③地方时的差异;④太阳照射下物体影子的日变化。

2.理解地球的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地球上的五带;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③太阳照射下正午物体影子长短的季节变化。


1.运用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演示、还可以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能用下列地理事实说明地球的自转:①昼夜交替;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③地方时的差异;④太阳照射下物体影子的日变化。

2.运用地球仪、手电筒等媒体、还可以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能用下列地理事实说明地球的公转:①地球上的五带;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③太阳照射下正午物体影子长短的季节变化。

3.运用“地球五带示意图”等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地球五带的名称、范围及地理现象。

2.地球仪

l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掌握经纬线的基本特点;重要的经纬线及其数值。


1.运用地球仪、经纬仪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2.运用实物教具和多媒体,帮助学生记住重要的经纬线,如经线(0°、180°、20°W、160°E);纬线(赤道、回归线、极圈和高中低纬度的分界线及其数值);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地球五带划分界线及其数值。

3.引导学生动手尝试制作简易地球仪,理解经纬网的相关知识。

l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能够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1.给出某地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的位置。

2.运用情境材料,帮助学生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根据要求,引导学生在经纬网地图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地图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l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1.会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

2.能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经纬度

3.会在地图上估算距离

1.引导学生在一般的地图、有指向标地图和有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2.引导学生在除极地地图外的经纬网地图上判读经纬度。

3.引导学生在比例尺地图上量算距离。

4.引导学生在经纬网地图上估算距离。

l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1.学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学会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

3.学会判读山坡的陡缓

1.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运用地形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及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陡坡、缓坡。

l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1.运用比较法,辨识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的特点。

2.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上判断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l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1.了解不同比例尺地图所承载信息的差异。

2.能根据所要查找的地理信息的性质,选取比例尺适当的专题地图。

3.学会用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1.运用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其承载信息量、范围的差异。

2.运用图例和注记,引导学生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以生产、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选取比例尺适当的专题地图查找地理信息,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图意识,学会主动使用常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的习惯。

l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能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结合生产、生活实例,让学生说出电子地图、遥感地图等在外出旅行、科研、农业、工业、国防、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海洋和陆地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海陆分布

l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和数据,让学生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运用地球仪、地图等,引导学生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l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1.识别大陆、岛屿、半岛

2.记住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地理分布,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1.用世界地图等资料,让学生识别大陆、岛屿、半岛。

2.运用世界地图让学生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地理分布,大洲的分界线。

3.采用拼图、绘图等方法,加强学生的识记能力。

2.海陆变迁

l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用例子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1.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并简要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2.运用实例,引导学生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海陆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科学观念及科学论证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l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运用“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多媒体材料等,引导学生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科学史,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及分布;说出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运用“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及主要山系的分布图”、“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说出世界著名山系,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及分布;说出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气候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气候

l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运用生产、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归纳、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学会正确运用。

l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1.通过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引导学生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

2.运用简单天气图,引导学生说出某地某时的天气状况。

l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生活等实例,说明人类活动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运用实例及多媒体,引导学生说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生活等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l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1.运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等温线等概念。

2.运用“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看懂图例,估算某地气温值,比较两地气温差异,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l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看懂图例,估算某地年降水量,比较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l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1.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等,指导学生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2.运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或气候统计表)”,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描述气候特征。

3.主要气候类型

l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热带、亚热带、北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热带、温带、寒带地区)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内部)区域地理相对位置等方面描述某气候类型的分布,说出热带、亚热带、温带的九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

l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1.运用实例,引导学生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对气候的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比较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l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记住气温随海拔变化的规律。

运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记住气温随海拔变化的规律。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运用生产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根据某地气候特征说明其对当地人类生产(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与生活(服饰、习俗、民居等)的影响(利弊两方面的影响)。

2.运用实例,从时间、空间的气候差异及气候异常变化等方面,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居民

内容课标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人口与人种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了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4.简要分析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1.运用资料,引导学生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图表资料,让学生比较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简要分析其原因。

3.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

4.选择典型案例,简要分析其人口稠密或稀疏的主要原因。

l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1.了解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了解认识人口增长过慢或过慢带来的问题。

3.认识人口问题,形成科学的人口观。

1.列举实例或通过让学生收集材料、组织辩论人口“多”或“少”的利弊等方法,让学生认识人口的发展应与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等相协调。

2.通过介绍各国不同类型人口问题及相应的人口国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口问题。

l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记住世界三大人种的名称,了解其体貌特点。

2.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3.形成“人种是平等的”的观念。

1.通过图片观察,对比体貌方面的特征来引导学生说出三大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读图,指出某人种大范围集中分布的地区,并归纳其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使学生了解环境对人种分布的影响。

4.列举实例,使学生形成“人种是平等的”的观念

2.语言和宗教

l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1.记住世界上主要的六种语言。

2.了解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1.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

2.引用数据或资料,引导学生说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l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1.记住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

2.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文化特点。


1.运用材料说出不同宗教信仰的文化传统及其区域差异。

2.通过比较建筑风格、服饰差异等来认识三大宗教。

3.指导学生读图,说出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4.引导学生“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宗教文化”。

3.聚落

l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理解乡村和城市在生产方式和景观上的差别。

1.通过收集和比较景观图,描述乡村和城镇的差异。

2.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居民在生产方式上的主要区别。

3.利用图片比较,介绍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乡村变城镇的过程。

l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了解聚落的概念。

2. 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聚落概念。

2.通过图片对比,引导学生描述聚落的形态特点。

3.利用图文资料列举实例,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

l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了解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2.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图片展示世界文化遗产中著名的传统聚落,介绍其价值。

2.播放图片或视频,呈现不文明的、破坏世界文化遗产的现象或行为,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形成保护意识。

3.通过图文资料的介绍,让学生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意义。


地域发展差异

内容课标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l 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1.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概念。

2.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标准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3.运用数据和实例,认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1.通过生产和生活照片的对比,展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差异。

2.通过实例,理解地域发展差异是由自然条件差异、开发历史的早晚、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差异造成的。

l 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1.学会观察地图并描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分布的位置。

2.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了解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是绝对的,而是变化。


1. 指导学生阅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布图,描述两类国家的分布位置。

2. 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通过案例介绍,让学生了解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是绝对的,而是变化的,有些发展中国家在某方面的发展超越了发达国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

l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1.了解国际经济合作的背景。

2.理解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对世界经济增长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1.以跨国公司的生产为例,介绍经济全球化。

2、列举“南北对话”或“南南合作”案例,了解国际经济合作。

3、列举全球性亟需缓解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等),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认识区域

内容课标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认识大洲

l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了解大洲的概念

2.了解按照地理方位,对大洲进一步分区的方法。

3.学会从某大洲所处纬度范围、主要温度带,与重要纬线的位置关系来描述该大洲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范围。

4.学会从某大洲相对于某个大陆或大洋的位置关系(如方位、距离等)来描述该大洲海陆位置。

1.指导学生阅读大洲在世界的位置图,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学会迁移运用描述某一区域位置的方法。

2.运用地图等资料,让学生比较两个大洲的位置和范围的差异。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1.学会运用从地势(海拔、倾斜状况、起伏状况)、地形类型构成、地形分布状况方面,来归纳某大洲的地形、地势特征的方法

2.学会运用从气候的种类、空间分布及其结构、气候主要特殊点方面,来归纳某大洲的气候特点的方法。

3.学会运用从长度、流向、水网密度、分布形状(向心状、放射状、树枝状等)、流域面积、落差、河道宽窄深浅弯曲状况,来归纳河流水系特征的方法。(注意大洲和某条河流的水系特点描述的侧重点不同)

4.学会归纳某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分析和理解其相互关系。

1.运用某大洲的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气候资料图、水系分布图和其他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归纳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某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l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1在地图中找出某地区的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大致范围以及主要国家和首都的方法。

2.学会从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大洲位置、海陆位置等)总结出该某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的方法,指出其在世界交通位置中的重要性。

1.运用某地区地形图、在世界中位置图、国家分布图等资料,引导学生读出该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

2.引导学生读图说出某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l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上,学会运用从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高低等方面,来归纳某地区地势和地形特点的方法。

2.解释某地区地形地势特点与人口分布、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关系。

1.运用某地区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资料,引导学生归纳该地区地势和地形特征。

2.运用案例分析法 ,引导学生学会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l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在各类气候图表上,学会运用从气候种类及其分布、空间结构、水热要素等方面归纳某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2.理解某地区气候特点对农业类型、分布、收成等农业生产方面,以及对人类饮食习惯、民居、服饰等生活方面的影响。

1.运用某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某典型城市多年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从气候种类、空间分布、主要气候类型水热时空组合特点等方面,归纳该某地区气候特点;

2.运用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某地区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有利和不利方面阐述气候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l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1.通过阅读地形图,分析某地区地形地势特点对河流流向,河流特征的影响,理解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河流与城市分布的关系。

2.学会说出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的利弊条件,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1.运用某地区地形、河流、城市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对河流流向、特征影响,理解地形与河流分布关系,河流与城市分布关系。

2.运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说明某地区河流特点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有利和不利方面阐述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1.在地图和其他资料中,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自然资源的名称和主要分布国家。

2.学会通过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这些自然资源的生产、出口情况。

1.运用某地区自然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说出该地区较重要资源名称和主要分布国家。

2.运用统计资料、具体数字、出口路线图等引导学生归纳重要自然资源生产、出口情况。

l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理解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环境、旅游资源(自然或人文景观、民俗等)、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客源、交通、政策等方面。

1.结合某区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旅游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2、收集某地区旅游的影像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l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学会运用资料来描述某地区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理解该地区文化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选择某地区有趣的有关文化风俗情景材料、视频、照片等,引导学生描述该地区文化习俗。

2.引导学生分析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进行种族平等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教育。

l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1.记住南、北极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特点,各自代表动物的名称。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并理解其含义。

3.认识极地考察和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我国极地科考站建设以及到南北极考察时间并能简单分析原因。

1.运用南、北极地区冰雪世界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总结出两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并通过列表归纳和比较两地区自然环境特点上的不同。

2.通过世界极地探险、中国极地科考基地建设,极地地区资源分布、冰心探测等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极地考察重要性,通过极地环境遭破坏、动物遭掠杀的照片引导学生认识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l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1.掌握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等方面描述某国家的地理位置的方法。

2.根据某国家的行政图,指出其领土组成,了解该国的首都名称及位置。

1.根据世界地图要求学生读取有效信息,描述某国家地理位置。

2.提供某国家的行政图,由学生指出其领土组成,说出该国的首都名称及位置。

l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1.学会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河流的基本特点。

2.从气候类型及其种类、空间分布、气候要素等方面概括某国家的气候特征。

4.从地形类型、分布、海拔高低及地表起伏状况等方面概括地形地势特征。

5.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概括某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从长度、流向、支流数量等方面概括主要河流的水系特征。

1.运用某国家的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气候资料图、水系分布图和其他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归纳地形、气候、水文、水系的特点;

2.运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某国家的地形、气候、水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在认识某国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工业或农业的分布区、发展特点及成因,理解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1.以某些国家的典型工业为例,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引导学生简要分析工业区的分布与本国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的关系,体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2.以某些国家的典型农业为例,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引导学生找出农业分布与地形、降水分布、河湖分布的对应关系,体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l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1.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况

2.集合某国实例,运用有关资料,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1.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感受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差异。

2.结合某国家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l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1.以某国家的重要自然资源为例,了解这种资源的开发现状。

2.理解某国家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理解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1.以某国家的重要自然资源为例,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这种资源的开发现状。

2.引导学生归纳某国家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理解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l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从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地图,来归纳某国的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特点的方法。

以某国家的主要交通运输线为例,提供地图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该国交通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启发学生思考交通运输线路分布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l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1.根据某国家的地图和其他资料,了解该国种族构成和人口、文化特点。

2.了解种族、人口和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引导学生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某个国家的重要人文地理特征,并结合该特征的形成原因,认识种族和人口、文化等人文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l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从某国的气候、地形、河湖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并理解其对应的民俗特征。

提供某国的气候、地形、河湖的地图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简要分析其对应的民俗习惯。

l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1.在图文资料中,归纳总结某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2.理解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1.提供资料,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明该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2.培养学生认识并理解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

疆域与人口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疆域与行政区划

l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1.利用地图,说出我国地理位置状况

2.理解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

1.引导学生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或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

2.结合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说出中国的地理位置,归纳其特点;

3.用我国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的情境材料,引导学生推导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l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1.记住我国领土面积。

2.会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至点的位置,了解我国疆域范围。

3.会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

4.会在地图上指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及重要的岛屿、半岛、海峡、内海等,知道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5.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的优越性。

1.运用地图,结合我国东西、南北景观图,引导学生记住我国四至点,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

2.运用地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重要的岛屿等。

3.用地图等资料,让学生知道我国具有漫长的陆上界线和海岸线、众多的邻国,理解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的优越性,渗透国土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l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1.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

2.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熟悉各省区的位置。

1.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

2.通过拼图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分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l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1.知道我国人口总数及在世界中的位次。

2.能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说明人口的变化特点。或利用相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4.理解我国人口国策。

1.用人口数据比较,引导学生说出我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中的位次。

2.用我国各年份人口数量统计数据,指导学生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3.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变化及其对生产、生活影响的相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基本状况,理解我国人口国策。

l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1.记住人口地理分界线。

2.利用地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简单分析其成因。

3.学会应用饼状图等资料分析说明我国城镇和农村人口变化情况。

1.用不同省份的面积、人口数据,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说明我国人口分布差异。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记住我国人口分界线,概括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简要分析其成因。

l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1.知道我国共56个民族。

2.利用地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3.了解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4.理解我国民族政策。

1.用歌曲、视频、地图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感受我国各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2.用中国民族分布图等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3.通过身边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自然环境

l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1.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2.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3.了解我国地形类型构成特点。

4.概括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5.知道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范围、大致海拔和主要地形类型。

6.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中国地形图等资料,引导学生:

1..记住我国主要山脉、主要地形区,说出各主要地形单元的特点

2.说出我国地形类型构成特点。

3.记住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范围、大致海拔和主要地形类型;概括我国地势、地形特征。

4.从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地形地势特点,简要分析其对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温度带分布状况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2.了解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分布状况,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我国不同温度带、干湿地区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影响。

4.记住我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理解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5.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运用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年降水空间分布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

2.运用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及其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运用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分配特点,简要分析冬、夏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4.归纳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l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1.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

2.简要分析我国内、外流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1.运用地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

2.阅读图文材料,引导学生比较内、外流河水文特征,简要分析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

l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了解长江、黄河的河流概况及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2.理解长江、黄河在水能、航运等方面的开发利用状况。

3.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

1.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河流概况。

2.运用图文资料概括长江、黄河河流不同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简要分析河流开发利用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用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长江、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

l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1.了解影响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关注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

2.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了解主要灾害的防御措施,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1.利用地图、新闻、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旱涝灾害是影响我国最大的气象灾害,理解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2.利用阅读图文材料或时事新闻,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2.自然资源

l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1.区别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概括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3.理解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

1.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事象,引导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用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等图文资料,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3.用图文资料及学生身边事例,引导学生养成节约习惯和形成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1.了解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2.理解我国主要土地类型的分布状况,归纳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理解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

1.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2.用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我国耕地、林地、草地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归纳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用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理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简要说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3.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1.用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说明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2.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通过学生身边事例或漫画等,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l 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1.了解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工程方案及其意义。

2.理解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1.利用图文资料,引导学生找出南水北调的三线方案,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2.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经济与文化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经济发展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1.了解主要农业生产部门及其分布。

2.理解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主要牧区的分布特点。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4.理解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1.运用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我国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分布区域,归纳分布特点。

2.运用资料,引导学生简要分析农业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运用实例,引导学生说明中国农业条件的不断改善,理解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1.了解我国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归纳其分布特点。

2.了解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分布聚集区及其发展状况。


1.运用资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学会运用图文资料简要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2.运用阅读材料、结合社会事例,了解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及我国发展的状况

3.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密集区。

l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1.归纳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2.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1结合生活经验,说出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种类。

2.运用图表资料,在运速、运量、运价和运距等方面比较各交通运输方式的一般特点。

3.帮助学生运用所学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客货运要求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l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1.了解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及其分布。    

2.归纳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1.运用地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2.根据地图信息归纳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l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1.了解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服饰、饮食、民居。

2.理解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

1.利用各种图片资料,知道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服饰、饮食、民居及其特点。

2.运用资料和多媒体课件,从气温、降水、地形等方面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l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理解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结合实例、阅读等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地域差异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l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找出秦岭、淮河的位置。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运用地图,找出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秦岭、淮河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等的差异

3.运用地图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l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记住四大地理单元的地理位置、分布范围。

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1.运用地图,引导学生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明确其分界线。

2.运用地图,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方面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

l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影响。

2.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等)、聚落分布的影响。

1.结合图文材料等,引导学生说明我国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等)、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运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说明我国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影响。



认识地区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位置与分布

l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1.运用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描述某地区的位置。

2.能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1.运用某区域地图,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描述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并对其进行评价。

2.引导学生归纳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的思路。

l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1.结合区域地形图指出区域内主要地形类型 。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区域的地形特征。

结合某区域地形图,判断该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归纳并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l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1.学会阅读气候统计图表,说出某区域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2.学会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即根据气温和降水特点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以家乡或者台湾、西双版纳、黄土高原为例,结合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引导学生说出某区域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归纳气候特征。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产业的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1.理解区域产业的结构,并简单说明该结构形成的条件。

2.能运用地图说出产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以家乡或者台湾省、日本等为例,引导学生说出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工业、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条件,并将其方法运用于其他地区。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1.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区域人口、城市分布的原因。

1.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城市分布特点

3.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说明人口、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联系与差异

l 举例说明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能以某一区域为例,说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以某一区域为例,说出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说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案例,解释其他区域的同样问题。

l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河流特征,进而分析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大河为例,从河流水系、水文特点分析河流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l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1.用资料归纳总结区域内主要自然地理差异。

2.运用资料归纳总结区域内主要人文地理差异。

3.理解自然及人文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

运用比较法,运用资料引导学生比较

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南北方地区或其他区域的比较为例),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l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以某一具体区际联系为例,说明该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以某区域(如以家乡、港澳地区、珠三角地区等地)例,说出区际联系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也可以以“西气东输”工程等案例,说出该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或其他案例)

3.学会方法的迁移运用。

l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1.举例说明港澳地区的位置优势。

2.理解祖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1、搜集资料,说明港澳地区的位置优势。

2、运用图像、文字等资料,理解祖国内地与港澳地区的经济联系。

l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能借助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城市与社会等发展的促进作用。

运用图像资料,以家乡或其他地区的:外向型工农业生产活动为例,分析外向型经济对该地区GDP变化、城镇分布变化和对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3.环境与发展

l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1.了解某区域常见的自然灾害和主要的环境问题。

2、简要分析某区域内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3、了解某区域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意识。

以某区域的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为例,运用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区域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探究防治与解决的措施。

l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了解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水平、城市发展等区域的发展状况

2.联系实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以某区域为例,运用资料统计图表等,引导学生认识该区域的发展。

2.通过角色扮演、调查研究、辩论等活动,指导学生讨论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l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1.知道北京的地理位置。

2.说明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

3.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例如名胜古迹、传统民居等、文化艺术等。

4.了解北京的城市职能及城市建设成就。

1.运用地图和资料,引导学生说出北京的地理位置、说明自然地理特点。

2.收集资料,让学生说出北京的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3.举例说明北京城市建设成就。

l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1.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2.理解台湾省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3.理解台湾省的工农业等的发展状况,分析其经济发展特色。

1. 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2.通过收集资料,让学生从地缘、血缘、文缘、法缘、商缘等方面了解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水相连、血脉相亲的关系,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运用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台湾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三、考试评价

(一)日常学习评价

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以及各种评价方式的不足,评价应采取多种方式。除了选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见评价形式,也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制作学具、探究、课堂中的答问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结果建议采用评语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1.命题依据

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为指导,以本《指导意见》为依据,结合我省初中地理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2.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做到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统一,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初中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创新精神。

(2)基础性原则。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考核,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内容科学严谨,文字简洁、规范,答案准确合理。

  3.考试范围

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4.内容目标

(1)目标要求

①知识考核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测试要求

了解

要求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理解

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理解,能够解释、举例、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释或说明问题。

应用

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②技能与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

技能与能力目标

测试要求

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方法

能够阅读和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利用文字和绘制的图表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初步掌握所要求的地理实验、观测、调查的基本方法。

地理记忆能力

地理基础知识能再认、再现。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能运用地图进行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指出或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特点;阐明不同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能用判断、归纳、比较、概括、分析等方法有逻辑地解答问题。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能发现问题,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核目标与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测试要求

认同

学生完成由“知”到“信”的转化。在测试中表现为能够表达感受、态度,并进行价值判断等。

领悟

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观念等。在测试中表现为能结合实例运用正确的信念、价值观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并且能做到举一反三地加以应用。

(2)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地理基础知识(地理记忆部分)

领域

内    容

地球与地图

1.地球仪的基本要素:地轴、赤道、两极。

2.记住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方向和周期。

3.二分二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昼夜长短。

4.纬线和经线的基本特点。

5.重要的地理经纬线及其数值。

6.地球五带的名称、范围及其地理现象。

7.高、中、低纬度的范围。

8.地形部位的名称:山顶(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9.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的名称和区别。

世界地理

1.七大洲和四大洋名称、分布及大洲之间的界线。

2.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分布。

3.常见天气符号。

4.气温垂直递减率。

5.热带、亚热带、温带的九种气候类型名称、分布。

6.世界三大人种、联合国的6种工作语言、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

7.南、北极地区的大风、干旱等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特有生物等。

8.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中国地理

1.我国的四至点、领土面积、濒临的海洋。

2.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人口分布特点,民族分布特点。

4.地势三级阶梯界线,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名称及其分布。

5.长江、黄河、淮河、珠江、塔里木河、黑龙江名称和分布。

6.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名称、特点。

7.我国的土地国策。

8.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

9.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及其分布。

10.北京的经纬度及城市职能。

乡土地理

1.福建省的邻省及频临的海域、设区市名称及其分布。

2.主要山脉(武夷山,戴云山)、主要河流(闽江)。

                     第二部分    具体要求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l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地球形状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几个阶段

l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l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道面、方向和周期  二分二至的日期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及其规律

l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更替;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③地方时的变化;④一天中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地球上的五带;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③四季更替;④正午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的季节变化

2.地球仪

l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经线和纬线的基本特点    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的划分    重要纬线(赤道、回归线、极圈)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地球五带的划分及其地理现象    重要经线(0°、180°,20°W160°E)   东、西半球的划分

l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在地球仪上判读、标注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地图

l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l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    判断陡坡和缓坡    在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l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l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l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电子地图、遥感影像等在外出旅行、科研、农业、工业、国防、防灾救灾等方面的应用

二、世界地理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l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l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大陆、岛屿、半岛的区别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2.海陆变迁

l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用证据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l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其分布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及其分布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气候

1.天气

l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l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l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生活等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l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l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l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

l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热带、亚热带、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区别、分布、特点

l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l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居民

1.人口与人种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计算

l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l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三大人种的名称及分布

2.语言和宗教

l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l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3.聚落

l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城市与乡村(农村、牧村、渔村)在道路、交通、建筑、人口、经济活动、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差异

l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的分布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的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l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地域发展差异

l 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不同地域发展水平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生产发展水平、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收入、消费、教育等)

l 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l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需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需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五)认识区域

1.认识大洲

l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l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l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l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l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l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l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l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l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l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l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l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l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l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l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l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说明:

1.世界区域地理要求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2.亚洲;南、北极地区、东南亚、欧洲西部、中东(西亚)、南亚(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日本为必学内容。

3.以某区域为例,在教学上要以教材的某区域为案例,不仅要掌握本区域的学习方法,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以局限在本区域的内容和方法)

三、中国地理

(一)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l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我国地理位置特点及优越性

l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我国的四至点、领土面积    我国陆上邻国与隔海相望的国家    我国濒临的海洋(四海一洋)、主要的岛屿、群岛、海峡和内海    我国的海岸线和陆上国界线

l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划    34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分布、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l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l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l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有地理特色的民族习俗和节日    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l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我国地形类型构成特点    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及干湿状况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l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我国主要的河流    河流的水文特征    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l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江、黄河的概况    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不同河段的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治理措施

l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分布    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分布    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

2.自然资源

l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自然资源的概念    区别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方式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我国土地资源主要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及分布    我国的土地国策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l 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三)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l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l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l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服饰、饮食    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如云南竹楼、黄土高原窑洞、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等)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l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四)地域差异

l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l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l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等)、人口与城市分布,饮食习惯、服饰、传统民居等的影响

(五)认识区域

1.位置与分布

l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l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主要地形类型构成,地形分布状况,从海拔、倾斜状况及起伏状况描述某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

l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产业的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l 举例说明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识记自然地理要素的组成(气候、地形、河流与湖泊、植被、土壤等)理解自然地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l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l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主要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地理差异等方面进行区域比较    自然地理差异包含自然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与湖泊、植被等各要素    社会经济地理差异包含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科技产业等

l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交通运输线、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l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l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3环境与发展

l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l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区域内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发展、经济文化水平变化等方面反映一个区域的发展    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l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l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l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5.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6.试题难度:根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进行命题。

7.试卷结构:①单项选择题50%   ②非选择题50%

8.内容分值比例:①地球地图约15%    ②世界地理约30%  ③中国地理约55%  

9.题型示例

例1.图1示意某地地形剖面,由图可看出,

该地地势特点是  (难度:容易)

A.北高南低  

B.南高北低  

C.西高东低    

D.东高西低

[答案] D                         备注:请在图中的纵坐标加单位“米”

[说明] 该题考查的课程标准涉及“运用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特点”。题目考查的是地形剖面和地势等相关知识、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和读图析图能力。题目创设了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相关图文情境,结合题意判断出该地的地势特点。

例2.图2示意某市2013年2月11~20日气温的变化,以下4个日期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  (难度:容易)

A.12日  

B.14日

C.16日

D.18日

[答案] D

[说明] 该题考查的课程标准涉及“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题目考查的是气温日较差及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计算技能。题目创设了某市气温变化及相关的图文情境,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得出结论。

例3.图3示意内蒙古海拔大致相同区域的自治区植被景观分布,读图完成4~6题。  (难度:容易)

4.内蒙古自治区的植被变化从东往西大致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荒漠→森林→草原

C.森林→荒漠→草原

D.草原→森林→荒漠

5.据图推断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大致是

A.南多北少     B.西北多东南少

C.东多西少     D.西多东少

6.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是

A.林业         B.牧业

C.种植业       D.渔业

[答案] A、C、B

[说明] 该题组考查的课程标准涉及“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题组考查的是植被景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分布、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的影响等知识;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地关系、因地制宜的观念。

题组创设了植被景观分布的相关图文情境,根据所学的知识,归纳植被分布变化的大致规律;分析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推测该区域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区域内因地制宜发展的农业部门。

例4.图4示意某山地的局部等高线分布,读图完成7~8题。

7.若AB两地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其实地的水平距离是  (难度:容易)

A.100米         B.200米

C.300米         D.400米

8.AB两地间建有空中索道,乘索道从低处往高处的运行方向是  (难度:中等)

A.由北向南    

B.由西北向东南

C.由南向北    

D.由东南向西北

[答案]  B、C

[说明] 该题组考查的课程标准涉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断经纬度,量算距离。”第7题考查的是比例尺的相关知识、获取地理信息及地理计算的基本技能。该题创设了某山地局部等高线分布的相关图文情境,根据AB的图上距离计算实地的水平距离。

第8题考查的是地图和等高线等相关知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题目创设了某山地局部等高线的分布及相关的图文情境,通过河流流向或者地形部位判断A、B两地的地势高低,再通过指向标判断索道从低向高行走的方向。

例5. 小亮同学计划暑假从西宁乘火车到拉萨旅行,请帮助他完成旅游攻略。

信息准备: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地高天寒,雪山连绵,牛羊成群,青稞飘香。

物品准备:羽绒服、登山鞋、氧气袋、药品、照相机、铁路沿线景点分布示意图(图5)。










(1)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      级阶梯,由于海拔        ,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难度:容易)

(2)小亮在拉萨等图示地区旅行,根据自然环境特点需准备         等物品。(写一种)(难度:容易)

(3)西宁是       省的行政中心。小亮将乘坐火车沿           铁路行进,沿途他可以游览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泊        、拉萨著名的藏传佛教建筑       等旅游景点。(难度:中等)

(4)为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小亮在旅行途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有       、        等。(难度:容易)

[答案]

(1)一    高

(2)太阳镜(或太阳帽、防晒霜等防晒物品)

(3)青海    青藏    青海湖    布达拉宫

(4)不破坏植被,保护野生动物等(言之有理即可)

[说明] 该题考查的课程标准涉及“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和“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该试题以“西宁乘火车到拉萨旅行”为情境,考查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两个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等知识。第(1)~(3)题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第(4)题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例考查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该题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学生能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例6.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探究“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图6、图7分别示意中南半岛主要城市分布、福建省主要城市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6完成下表:(难度:容易)

首都附近河流

河内红河

①________湄公河

曼谷②________






归纳:中南半岛城市大多分布在        附近。

(2)从图7可看出福建省主要城市多分布在________流域的干支流沿岸。(难度:中等)

(3)指出影响上述城市分布的条件。(难度:较难)

有利条件:

A.地形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

B.                           ;

C.                           。

不利条件:

                             。

[答案] (1)河流;(2)闽江;(3)有利条件:B.河流流经城市,为其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C. 河流运输便利;不利条件:位于河流沿岸,洪涝多发。

[说明] 该题考查的课程标准涉及“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题目考查的是地图知识、区域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的观念。第(1)小题考查的技能与能力是获取该区域城市分布等相关信息及归纳能力;第(2)小题考查的是运用第(1)小题归纳得出的结论对福建省主要城市分布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第(3)小题考查的能力是综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题目创设了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呈现图文情境,根据图文信息,分析得出结论。


附:                          

试卷题型参考

(该试卷题型参考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的题序安排、考试内容等方面没有对应关系,仅供学校教学及复习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读图1,完成1~3题。

1.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首先经过

A.印度洋        B.大西洋        C.太平洋        D.北冰洋

2.麦哲伦船队经过的地区有

A.西亚          B.中亚          C.东南亚        D.北美

3.经过好望角正值1月份,此时该地是

A.夏季          B.多雨          C.冷季          D.多风

2016年1月中下旬“北极涡旋”(霸王级寒潮)强袭我国广大地区,导致福建省此时格外的寒冷。据此完成4~5题。

4.此次寒潮中,福建除剧烈降温外,还能感受到的天气状况是




5.福建地区的各种行业中,受寒潮影响最小的可能是

 A.工业           B.农业          C.交通运输业          D.旅游业

读图3完成6~7题。

6.图示期间福建省城镇人口数量

A.持续增长       B.持续减少

C.始终比农村多   D.始终比农村少


7.造成福建省城乡人口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镇居民到乡村养老    

B.城镇青年到乡村创业

C.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    

D.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

读图4完成8~9题。

8.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关键因素是

A.资源与土地          B.气候与地形

C.市场与交通             D.技术与人才

9.下列不属于高新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是

A.电风扇                B.3D打印机

C.汽车导航仪            D.智能扫地机器人

天安门城楼坐北朝南(面朝正南方向)。寒假某日,城楼上红旗迎风飘扬,小玲兴致勃勃地在城楼前拍照留念(图5)。读图完成10~12题。

10.该日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A.昼长夜短         B.昼夜平分

C.昼短夜长         D.极夜

11.此时,天安门广场的风向大致是

A.西风          B.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12.根据人影朝向,推断拍照时的北京时间为

A.6∶00左右  B.9∶00左右

C.12∶00左右  D.15∶00左右


13.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在北京召开,体现的北京城市职能是

A.商业中心          B.旅游中心         C.经济中心          D.政治中心

2014年2月8日,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读图6、图7,完成14~15题。

14.我国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泰山站   B.昆仑站

C.中山站   D.长城站

15.泰山站主体为高脚式的灯笼状建筑(如图7),采用该式建筑主要是  

A.利于天文观测         B.防野生动物侵袭

C.防紫外线辐射         D.防暴雪掩埋

16.图8漫画“祸从口出”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荒漠化    

B.草场退化      

C.全球变暖      

D.水土流失  

思考有关我国位置及其影响的问题,完成17~18题。

17.下列地点位于中国境内的是

A.127°E,9°S                B.135°W,49°N

C.135°E,59°N               D.118°E,26°N

18.正确描述我国说法的是

A.东西时差小                  B.寒带面积大

C.气候复杂多样                D.跨东西两半球


2015年暑假小明乘列车到甘肃旅游。读图9,完成19~21题。

19.小明发现,甘肃境内一路从东到西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变化明显,其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因素

C.海陆位置        D.黄河影响

20. 兰州―乌鲁木齐铁路线名称为

A.包兰线             B.兰新线

C.陇海线            D.青藏线

21. 小明推测,适宜在甘肃发展的经济部门是

①石油化工      ② 橡胶种植  

③轮船制造      ④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图10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略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甲、乙区域的分界线大致为

A.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B.半湿润和半干旱分界线

C.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              

D.1月10℃等温线

23.各区域与其特色景观的匹配,正确的是

A.甲区域——梯田         B.乙区域——蒙古包

C.丙区域——四合院       D.丁区域——坎儿井


图11是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图中面积最大的农业带是

A.亚热带作物带       B.棉花带

C.畜牧和灌溉农业     D.玉米带

25.该图可反映美国农业的

A.地区生产专业化     B.生产过程机械化

C.生产科技化         D.产品高度商品化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图1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13是CD水坝图片,读图完成下列各题。(8分)


(1)图中虚线所示的地形部位是  ____  ,清水河干流的大致流向是         。

(2)山峰A的海拔高度大约是__________。同学们发现B地杜鹃花正在怒放着,而A地杜鹃花仍含苞待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

(3)E、F两处坡度较缓的是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         ____(2分)。

(4)CD处修有水库大坝。右图是水库放水时拍摄的人工瀑布景观,其拍摄地点可能是甲、乙、丙三个地点中的        地。

27.图14为我国南方局部区域略图,图15为福建省略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9分)


(1)福建省东隔________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其西南相邻的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是________。

(2)福建省最大的河流是__________。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判断福建省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15,福建省的城市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福建吸引台商投资的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至少列举一例)     (2分)。

28.图16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表资料完成下列各题。(9分)

表2 农作物种植比例

农作物名称所占比例(%)

水 稻62

油 菜30

蔬 菜6

其 它2










(1)曲线Ⅰ为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此线以西的土地利用类型以         为主,主要农业生产部门为           业。

(2)曲线Ⅱ东段大致经过                    一线(地理分界线),该地理分界线以南耕地类型以      为主,以北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          、玉米等。

(3)A、B、C三地农业种植结构与表2相符的是________,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列举一例即可)

29.小华和小静暑假从西安出发沿图中线路旅行,读图17、图18,回答问题.(8分)



(1)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表特征是_________,当地特色传统民居是_________.

(2)线路穿过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_________山脉后,一路北上进入华北平原。华北平原的形成与图中的______河有关,从黄土高原挟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沉积,使河床抬高,形成“_________河”。

(3)该线路经过的平原中被称为“黑土地”的是_________平原。

(4)沿途主要粮食作物是       ,一路向东北,作物熟制却从两年三熟变为一年________熟.

30.图19为“南美洲局部区域图”,图20为“阿根廷沿35°S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8分)



(1)阿根廷主要位于地球五带中的__________带,该国东临的大洋是___________。

(2)阿根廷的地势特征是         ,该国的甲地区农牧业发达的有利条件是          

__________(2分)。

(3)图中M山系名称是            ,图中A、B两地中降水量较多的是         ,两地降水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1.北京时间2013年9月10日,中远集团永盛轮,顺利完成北极东北航道首航任务,靠泊荷兰鹿特丹港。如果取道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以及海盗猖獗的印度洋的传统航线,航程虽较近,但全程需要耗费48天。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

(1)填写下列地理事物的名称:甲__________ 洲,乙________ 岛,丙 __________洋。(3分)

(2)仿照图上所示的北极东北航道,请你设计图例并绘制永盛轮由鹿特丹返回大连的传统航线。(5分)

(3)永盛轮沿传统航线返航,在各港口停靠后感受到下列现象:

①白种人为主,居民多讲阿拉伯语; ②牛在市场自由行走,随意吃东西;

③佛塔林立,华人、华侨众多;   ④许多国家使用统一货币欧元。

请将上述现象的代表序号填入表格中对应的方框内。(4分)

区 域ABCD

现 象

(4)与传统航线相比,你觉得北极东北航道有哪些优缺点?(4分)

  (答二点给满分,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C  5.A6。A 7.D  8.D  9.A  10.C11.C  12. C  13.D 14.D 15.D 16 .A  17.D  18.C` 19.C  20.B  21 D  22.C 23.D 24.C  25.A

二、非选择题

26.(8分)

(1)山脊    自西北向东南

(2)600-700    地形(海拔)

(3)F   等高线比较稀疏

(4)丙

27.(9分)

(1)台湾    粤

(2)闽江    西北高,东南低

(3)东部沿海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

(4)距离相近,文化相同,许多台胞的祖籍是福建等(2分)

28.(9分)

(1)400   草地   畜牧

(2)秦岭—淮河     水田   小麦

(3)A   年降水丰富、年均温高;雨热同期(2分)

29.(8分)

(1)地表特征是沟壑纵横或千沟万壑 ,传统民居是窑洞

(2)太行 山脉,黄 河,“地上 河”

(3)东北 平原

(4)粮食作物是 小麦 ,一年一 熟

30.(8分)

(1)南温    大西洋    

(2)西高东低(西部与东部相对高度大)    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2分)

(3)科迪勒拉山系    A     地形


31. (8分)(1)甲非  洲,乙台湾  岛,丙 北冰洋。



(3)

区 域ABCD

现 象③②①④


(4)优点:用时短;经过国家少,较为安全;

   缺点:路程长;有结冰期,通航时间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