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名师工作室

中学历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01-31 17:36来源:骆志煌名师工作室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

                                                                              ——2O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第41题的剖析解读及教学思考

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林晓杰


2016年全国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如何分析、研究高考试题考查特点,并对新一届高三复习教学提供有益的复习教学建议,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高考全国卷历史学科的试题近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考查难度最大的科目之一,特别是被国家考试中心历史命题团队标榜为最能体现学科特色的41题,更是历史教师们热议的对象。就今年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三套新课标卷的41题而言,新课标Ⅰ卷明显的比II、III卷难,不管是对题干信息的提炼、对设问要求的理解、还是答作中的分析阐释,学科逻辑思辨能力要求都特别强,而且在开放题的考查范式上呈现出新的变化与要求。据笔者从改卷点抽查样卷和与改卷老师交流,不单考生们答题五花八门、全无章法,老师们也理解各异、茫然无措。此题国家考试中心给出的参考答案就一个“略”字,网上流传的示例一、示例二以及对此题的解释笔者认为与试题的考查要求偏差较大。据此,笔者提出自己的理解分析,求教与同仁。

一、试题的剖析解读

题例:(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从本题的材料呈现上看,试题材料采用摘编方式给出卢梭的启蒙思想主张,包括社会契约、主权在民、置疑代议制和民权不可分割等,核心主张是主权在民。

从试题设问上看,本题设问的第一个限定要求是“结合材料”,因此,必须紧扣“人民主权这一核心主张,如果把伏尔泰的君主立宪主张或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主张也混为一谈,那么从“制度构想”层面上看应该是视为偏题,虽然二者的学说也都含有民主成分;本题设问的第二个限定要求是“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相结合,这是个时空界定,笔者理解是自近代启蒙思想产生与传播以来,欧美国家的民主追求与实践。这里有个问题是中国史算不算在内?从大历史观来讲,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应该包含在内。但是,从现行的课程标准要求与教材编写呈现、中学的实际教学来看,中国史与其它国家地区的“世界史”是断然分开的,法理上有个约定俗成的区别。何况从今年整份历史试题所有主观题设问呈现上看,除了41题采用“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的要求,其它所有试题设问全部采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所以,中国史应该不在答题要求范围内;本题设问的第三个限定要求是“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这是本题考查的核心所在,也是命题者要求的答题逻辑构建或称答题途径。“制度构想”属于思想主张,“实践”指有目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在本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践行思想主张文献成果,比如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等。二是践行思想主张的行动事件,包括英美法德的革命、改革及其不同类型的制度建设。这里的逻辑关系是要求把思想主张与具体践行的事件或成果进行有机结合,进而确立自己要阐述的主题;本题设问的第四个限定要求是“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如果明晰了前三个设问要求要意,这一要求已是表述的过程,只要做到条理清楚、史论结合就没有问题了。

通过上述剖析解读,笔者认为2O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第41题的测试立意在于:立足卢梭启蒙思想中“主权在民”这一近代民主发展进程中的最为核心推力,考查考生对近代民主制度建设中多层次、多样化文明成果的理解与认识。作答此题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包括材料信息提炼、时空认定、论题确立、作答逻辑建构、史论结合等,而且这些要素都要求考生在几分钟内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去获取、构建,太难!此题国家考试中心没有给出参考答案或示例,只有一个四个层级的水平要求。限定要素是:论题明确;12个史实;阐述条理清楚、史论结合。可见其测试意图主要着眼于考查考生对重要政治文明成果因果关系的认识和学科论证方法的把握。

与往年的开放性试题相比,今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第41题,对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要求最高,开放度最大。能力要求上涵盖了近期执热议的“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侧重考查考生的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往年的41题,通常是给出主题和答题途径,有限度的开放,侧重考查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今年全国Ⅰ卷的41题,只给出答题逻辑构建(途径)要求,两头开放,能力考查更进一步,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更为侧重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生答卷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这几天在改卷点抽看样卷,41题考生的作答情况令人嘘唏。除少数考生能准确理解试题要求,紧扣主权在民的“制度构想”与围绕争取民主的具体史实、制度践行构建有机联系进行阐述80%以上的考生作答都有所偏差,离题现象非常严重,零得分的惨状应该是超过往年。在此,做一简要归纳分析。

1.主题不明,没能建构“制度构想与实践”的有机联系。这类考生比例最大,因为作答缺少必要的逻辑关系,造成单方面叙述或游离于主题之外,看上去写得云云总总,却得不到分数。

2.概念不清,构想与实践倒置、混淆。表现为各种启蒙思想主张与史实混为一谈,张冠李戴,比如“实践推动制度构想的发展完善”、“XX革命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产生”、“XX思想引发了工业革命的蓬勃开展”等等。

3.完全曲解题意,答成评价卢梭思想主张或是论证制度构想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比如“卢梭的思想主张即有正确性又有局限性”、“西方民主是假的,只有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真民主”、“制度构想要以实践为支撑”、“制度构想产主于社会实践,又对社会实践起引导作用”等等。

4.简单的知识堆砌,时空错位。考生把所知道的有关政治文明的史实乱写一通,英美法德按点排列,写得密密麻麻却不知所云。有的更是天马行空,从古希腊的民主、罗马的法治、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当今的法治建设,甚至把秦始皇、三省六部制、顾炎武都扯进去,各种表述五花八门。

可见,通过今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第41题的测试,考生学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暴露无遗。表面上看,似乎是考生审题不到位、学科知识掌握不扎实、思维混乱、死记硬背、作答马虎,实际上这种种表象的背后,是考生学科技能的严重欠缺,也反映了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偏差与问题。同时,引发我们思考的还有中学历史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1]

三、高考试题分析后的教学思考

今年的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保持了与近年来的承袭与稳定,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第41题,更加彰显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立意意图,必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1.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自新课程开展以来已是常谈,但如何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并不乐观。即将出台的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上,由原来的“三维目标”提升发展为“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更加强调自身学科的独特性,强调历史特定的思考维度,强调从不同角度观察历史、判断不同的历史表达,强调“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一线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读、理解教学目标要求的内涵及变化,才能适应当前历史教学与高考测试的现实需要。至于教学方法,据笔者调研观察,目前一般学校的高中历史教学,包括高三复习教学,还大多停留在简单传授学科知识的层面,习惯于定主题、讲结论、列史实,仅仅注重了学科的内容性知识讲解,没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学科实质性(即影响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知识,没能进行章法性知识的培养与训练。而当前新课程高考恰恰是注重了后两层内容的考查,“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和领会这种变化,才能有效实现教学内容与考试要求的对接。

2.“史料教学”是近年来广大教师普遍认可的一种有效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学生学科技能的教学方式,笔者也深为认同。然而,“史料教学”在实际教学运用上往往流于形式,“教史料”而不是“用史料”,没能真正发挥史料教学的特有功效。史料教学的核心目的是激活学生思维,史料不是平面而是立体、多维的。任何史料,不论是文献还是影视、图表,不论是史实还是观点、结论,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产生原因、承上启下的内在要素及从中可以领悟到的历史变迁。教学中教师应该是通过呈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资料,营造课堂氛围,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化特征,引导学生在拥有史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知识学活、用活,内化为思维方式,而不是死记硬背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才能培养独立的而不是盲从的分析问题的态度及扎实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居于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选拔性测试中灵活应对,全面发展。

3.中学历史教学究竟需要培养学生达到怎样的学业水平?不可否认,今年的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第41题是道难得的好道,即站在宏观历史的大视野上引导考生认识人类文明进程的进步成果,又全面考查了考生的学科素养。然而,目前整体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虽然老师们大都经过了或多或少的课程培训,但是短时间的培训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另一方面,基础教育下的中学生,面对的是语数英、政史地等多个学科学习,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达到历史学科几近专业化的测试要求!深感忧虑。



[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菜市路13号,邮编:363000 )